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 > 正文内容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

高老师1周前 (05-10)文库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1

  4月15日听了王老师讲的《小数与单位换算》,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王老师用现在迎接学校运动会排练的方阵,帮助体育老师解决排队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在乐于帮助张老师的情境中,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换算方法,在做完题以后的方法交流,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补充,精讲,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老师对学生的换算进行指导,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要想进率,移动小数点,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改进建议:

  一、加强铺垫,为新课打基础。如新课前可以加上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的练习,当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题,并熟悉进率,这样会更好的为新课教学打基础。

  二、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精选2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 1

  《小数与单位换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把名数进行改写,涉及低级单位、高级单位,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体验了方法的形成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李老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让全体同学置身于解决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中,“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太乱了,需要改写成**的形式,以便于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的必要性。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名数的改写,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乐于帮助小朋友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到新知探究中。

  2、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李老师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李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引出名数改写的'不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既感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同时,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课前,李老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得出多种换算方法后,通过“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们怎样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小组交流,从而得出结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最终得到了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改写名数的方法,即先看单位——确定方法——找进率——利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值得我借鉴和学习。我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可能会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 2

  4月15日听了王老师讲的《小数与单位换算》,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王老师用现在迎接学校运动会排练的方阵,帮助体育老师解决排队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在乐于帮助张老师的情境中,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换算方法,在做完题以后的方法交流,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补充,精讲,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老师对学生的换算进行指导,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要想进率,移动小数点,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改进建议:

  一、加强铺垫,为新课打基础。如新课前可以加上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的练习,当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题,并熟悉进率,这样会更好的为新课教学打基础。

  二、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2)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评课稿(一)份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评课稿 1

  《小数与单位换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把名数进行改写,涉及低级单位、高级单位,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体验了方法的形成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李老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让全体同学置身于解决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中,“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太乱了,需要改写成**的形式,以便于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的必要性。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名数的改写,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乐于帮助小朋友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到新知探究中。

  2.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李老师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李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引出名数改写的不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既感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同时,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课前,李老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得出多种换算方法后,通过“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们怎样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小组交流,从而得出结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最终得到了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改写名数的方法,即先看单位——确定方法——找进率——利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值得我借鉴和学习。我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可能会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3)

——《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汇总一篇

  《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 1

  小数与单位换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名数改写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的会,理解透,非常重要。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属于逻辑性强,非常抽象的知识,学习学**有困难。

  王老师这节课,感觉总起来说是很成功的,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环节紧凑,学生学习效果好。亮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呈现学生喜欢的运动会排身高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启发:数据乱怎样就可以更方便比较了,结合具体情境,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究,从而发现规律,水到渠成。至此,学生有了表象的认识,而后,教师又领着学生通过改写单位,把整数变为小数。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完成了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规律的过程。

  2、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刘老师非常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王老师都及时的把学生说错的纠正过来。

  4、板书的设计也是很巧妙的,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并且呈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几点建议:

  1、的制作再形象只观一些,对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有帮助。

  2、在引导学生总起来概括说一说规律的时候,学生感到有困难。如果把难点分散一下,最后再合起来可能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4)

——小数大小的比较评课稿

小数大小的比较评课稿1

  今天听了饶老师的“小数大小的比较”这一课,我想谈谈几点看法:

  一、饶老师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比较身高为切入点,新课安排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要看整数部分比;第二个层次,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要看十分位比;第三个层次,比较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的,要看百分位比。饶老师引导学生层层渐入,理解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温故知新。饶老师先带学生复习整数大小的比较,巩固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观察,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接着让学生找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比较小数大小的理解。

  三、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在这节课中,教师借助了翻卡游戏,巧妙地将游戏过程转换为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研究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示,自始至终兴趣高涨,发言踊跃,学生在充分参与中思考、讨论交流,达到真正的理解。在动态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体验了思维的有序性,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投入几乎疯狂的兴奋,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而且当最后小结的时候,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前面翻卡片的顺序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以至于在总结的时候,他们能够那样自然、有序地说出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很好地掌握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教学的末尾,教师所出示的一道作业题:“用2、3、4和小数点组成不同的两位小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这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在写出不同的两位小数时,运用了排列和组合的知识,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时又用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巩固旧知识、应用新知识的目的。

  饶老师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效果显著。但我觉得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还要丰富,讲述的语言要精练。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5)

——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实用二份

  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 1

  《小数与单位换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把名数进行改写,涉及低级单位、高级单位,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体验了方法的形成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李老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让全体同学置身于解决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中,“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太乱了,需要改写成**的.形式,以便于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的必要性。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名数的改写,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乐于帮助小朋友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到新知探究中。

  2、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李老师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李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引出名数改写的不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既感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同时,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课前,李老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得出多种换算方法后,通过“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们怎样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小组交流,从而得出结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最终得到了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改写名数的方法,即先看单位——确定方法——找进率——利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值得我借鉴和学习。我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可能会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 2

  4月15日听了王老师讲的《小数与单位换算》,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王老师用现在迎接学校运动会排练的方阵,帮助体育老师解决排队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在乐于帮助张老师的情境中,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换算方法,在做完题以后的方法交流,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补充,精讲,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老师对学生的换算进行指导,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要想进率,移动小数点,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改进建议:

  一、加强铺垫,为新课打基础。如新课前可以加上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的练习,当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题,并熟悉进率,这样会更好的为新课教学打基础。

  二、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6)

——小学数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稿范本1份

  小学数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稿 1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儿童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课始,周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利用米尺测量课桌、板凳、课本、文具等物体的长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李老师要求用米作单位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时,学生心理产生矛盾,因为很多的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就要用小数来表示。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亲自证实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即小数的意义产生神秘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转自数学吧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周老师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从把1米的尺子看成一条线段,到学生感悟这条线段可以表示很多事物,步步清晰,层层深入。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3、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周老师**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捷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由此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产生神秘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3篇(扩展7)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一份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师问: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师谈: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这样再比较就很方便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m45cm=( )m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米+0.45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识记歌谣:

  1、单名数→单名数

  先看单位后看数,单位变大数变小,数要变小用除法,除以进率得结果。列个式子算一算,或者移动小数点。

  单位变小数变大,数要变大乘进率,列个式子算一算,或者移动小数点。

  例:80cm=( )m(单位变大,数80变小,进率是100, 80÷100或把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复名数→单名数

  复名数、要变单,中间一分异先变,变化方法还照前,单位变后两数加。

  例:1m45cm=( )米(“异”**45cm,45cm=0.45m,1+0.45=1.45m)

  三、实践应用

  第49页第一个“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把低级单位的数化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返回列表

上一篇:查看

下一篇:查看